*修辭
(一)借代
借代 | 定義 | 在談話或行文中,不用通常使用的詞語,而借用其他與該詞密切相關的詞語來代替。 |
例句 | 1.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傴僂」借指老年人,「提攜」借指孩童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髮」借指老人,「垂髫」借指兒童 3.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借指音樂 4.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借指音樂 5.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借指音樂 6.公閱畢,即解貂覆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借指貂皮大衣 7.漏鼓移則番代。(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借指時辰 8.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李白〈長干行〉)──借指青春年華 9.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古詩十九首•飲馬長城窟行〉)──借指書信 10.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指酒 11.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司馬光〈訓儉示康〉)──借指刑場 12.汝還未嘗到他青草膏的滋味。(賴和〈一桿「稱仔」〉)──借指拷打 13.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借指魚 14.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廟堂」借指朝廷,「江湖」借指退居之地 15.縈青繚白,外與天際。(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青」借指青山,「白」借指白雲 16.形骸且健,方寸甚安。(白居易〈與微之書〉)──借指內心 17.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借指平民 18.私家收拾,半付祝融。(連橫〈臺灣通史序〉)──借指火災 △以事物材料代事物本體(代樂器或音樂): 1.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借指樂器 △以事物的工具代事物: 1.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借指音樂 2.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借指笛聲或樂器聲 △以特定代普通: 1.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善才」借指琵琶師,「秋娘」借指樂妓 2.五陵年少爭纏頭 ,一曲紅綃不知數。──借指富貴人家 △以事物的所在代事物: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借指船上的人 |
◆借代與借喻的不同:
借 代 | 借 喻 | |
重點 | 在「代」,以此代彼 | 在「喻」,以此喻彼 |
二者關係 | 借與代之間必須有相關性 | 喻依與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
其他 | ╳ | 可加上喻體、喻詞改換作明喻或隱喻 |
(二)互文
互文 | 定義 | 在連貫性的語文中,上下文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某些詞語依據上下的條件互相補充,合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或者上文中省略下文出現的詞語,下文中省略上文出現的詞語,借參互以成文,綜合而見義。(理解或語譯時必須前後語意互相拼合,彼此補充。) |
例句 | 1.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 ──負者、行者歌於塗或休於樹 2.前者呼,後者應。 ──前呼則後應,後呼前亦應 3.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主人與客人同時下馬、上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因外在環境或自身遭遇而悲喜 5.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雞和鳳凰同居共食 6.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 7.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將軍、壯士百戰死、十年歸 8.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滁人遊也。(歐陽脩〈醉翁亭記〉)──負者、行者歌於塗或休於樹;前呼則後應,後 呼則前應 9.長亭阿姆短亭翁,探借桃花作面紅。 ──長亭和短亭的老婦和老翁 10.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文章和詩歌的創作都應該針對時代,反映社會現實。 |
(三)倒裝
倒裝 | 定義 | 文句中特意調整語句順序,藉以加強語氣或調和音節,使句法錯綜有變化。 |
例句 | 1.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己行有恥」 2.無恥之恥,無恥矣。→「恥無恥」 3.句讀之不知。(韓愈〈師說〉)→「不知句讀」 4.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惟依兄嫂」 5.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范仲淹〈訓儉示康〉)→「人莫非之」 6.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唯憂其疾」 |
(四)引用
引用 | 定義 | 指在語文中,有意援引別人的文獻、材料、言論或史料典籍、諺語、俚語、成語、格言、警句、寓言、故事、歌謠等,以佐證或闡明自己的論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的一種修辭技巧。 |
例句 | △明引:指明文句出處,直接引用。 1.《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2.夫子(孔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3.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4.(孟子)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5.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亦不願汝曹為之!」 △暗用:不明言出處,概括引用。 1.松柏後彫於歲寒。 ──出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2.雞鳴不已於風雨。 ──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3.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出自《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五)錯綜
錯綜 | 定義 | 抽換詞面:在形式整齊的句子中,以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取代句中的某些詞語。 交錯語次:將詞、語、句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 調整語法: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形態,使語法參差別異。 伸縮文身:將原本形態相同、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變化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 |
例句 | 1.世衰道微。 ──「衰」、「微」皆是衰弱之意 2.棄禮義,捐廉恥。 ──「棄」、「捐」皆是捨去之意 3.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 ──「侶」、「友」皆有結交之意 4.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 ──「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皆是占有之意, 「天下」、「宇內」、「四海」、「八荒」都指天下 |
(六)婉曲
婉曲 | 定義 | 說話或作文時,不直講本意,只用委婉閃爍的言詞,曲折地烘托或暗示出本意。 |
例句 |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以婉曲含蓄的方式,道出未受鄭文公重用的怨懟。 2.叔于田,巷若無人。豈無人居,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詩經‧鄭風‧叔于田》)──(譯:叔出去田獵,巷里中就沒有人了。巷里中哪裡真的沒有人呢?是沒有人比得上叔的美和仁罷了。)用紆曲的文筆,讚嘆叔的美好品德。 3.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不知其仁也」是一句婉曲語,意思就是「不仁」,就是「未達仁的標準」。 4.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古代婦女改嫁被認為是失節之事,故此處李密為親諱,不言母親改嫁。 5.將「死」說成「過世」、「往生」、「登天」、「早登極樂」等。 |
(七)引用
引用 | 定義 | 說話或寫文章時,常引用別人的話或俗諺語、典故、名言、詩文及故事等佳句為例證。 |
分類 | △明引:明白指出引用的話是某人說的(出處和來源)。 △暗引:引用的話語,沒有指出是誰說的(出處和來源)。 △化用:引用時,文句意義產生變化(通常不點明出處)。 |
(八)摹寫
摹寫 | 定義 | 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 |
例句 | △視覺的摹寫: 1.別時茫茫江浸月。 2.唯見江心秋月白。 3.血色羅裙翻酒汙。 4.夢啼妝淚紅闌干。 △聽覺的摹寫: 1.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2.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 3.嘈嘈切切錯雜彈。 4.嘔啞嘲哳難為聽。 △觸覺的摹寫: 1.楓葉荻花秋瑟瑟。 2.水泉冷澀絃凝絕。 3.繞船月明江水寒。 4.住近湓江地低溼。 |
(九)譬喻
譬喻 | 定義 | 在語文中,以類似的方式比方說明其他事物,即用彼物比喻此物。 |
例句 | △明喻:具備喻體、喻詞(好比、宛如、如)、喻依。 1.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2.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 3.四絃一聲如裂帛。 4.今夜 △隱喻(暗喻):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或準繫詞(如「是」、「即」、「為」等,含有「好像」之意)代替。 1.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別康橋〉) △略喻:省略喻詞,僅有喻體、喻依。 1.嘈嘈切切錯雜彈,(彷彿)大珠小珠落玉盤。 2.(如)水泉冷澀絃凝絕。 3.夫天地者,(如)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如)百代之過客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借喻:將喻體、喻詞省略,僅剩下喻依。 1.間關鶯語花底滑。 ——借喻絃聲婉轉流暢 2.幽咽泉流水下灘。 ——借喻絃聲低沉微弱 3.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借喻琵琶聲音突然高起激昂 |
(十)象徵、飛白
象徵 | 定義 | 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是以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透過某種意象的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 |
例句 | 1.金發伯站在稍遠的地方,木然地看著他們,他抽著菸,始終不發一語。天色漸自黯了,僅剩的那一點餘光照在他佝僂的身上,竟意外地顯出他的單薄來。──以黃昏的意象象徵金發伯面對歌仔戲日趨沒落的無奈、無助。 2.秀潔沒有回答,金發伯也沒有繼續說下去,兩個人在剛暗來的天色下抽菸,火光一閃一滅,照見彼此的臉。──「火光一閃一滅」象徵戲班子掙扎求生、日暮窮途的困境。 3.在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燈的單薄的戲臺,便在她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象徵歌仔戲的日薄西山。 | |
飛白 | 定義 | 把語言中的方言、俗語、結巴、錯別字,故意加以記錄或援用。 |
例句 | 阿旺嫂對秀潔說:「我給你講」、「老實給你講」、「我給你說管他去哭,有沒有,有沒有,你憑良心講」。 ──作者使用方言讓小說中的人物說自己的話,原音重現,展現鄉土人物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