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園地 / 教學單元活動設計(1-5)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 學期(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一章 地圖與地理資訊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ㄧ、地理網線與定時定位經緯線:

1. 經線、緯線的認識, 座標系統的構成。

   2. 經緯度: 經度、緯度的認識與構成。

   3.時區與定位: 時差的問題、時區的劃分、國際換日線的認識, 以及方位        

     的辨認。

二、地圖內容:

   1.地圖投影基本概念、地圖內容涵蓋範疇。

   2.類型: 普通地圖與主題地圖的認識、依製圖方法、材料、形態差異所呈現     

     各類型的地圖。

   3.設計與使用: 比例尺的認識, 圖例符號的特色, 地形判讀的功能, 運用

     地圖在簡易的測量上。

三、地理資料的獲取文獻蒐集:

   1.文獻資料的來源及獲得途徑。

   2.地理實察:地理實察的重要性及實察活動所應注意的事項。

   3.問卷與訪談:問卷的功能及其實施問卷時所應注意的事項。

四、地理資訊的處理計量方法:

   1.計量方法在地理空間資料呈現上的功能。

   2.圖表: 統計圖表在地理空間資料呈現上的特性。

   3.地理資訊系統GIS 地理資訊系統的建構、應用與發展。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地理網線與定時定位

11 看圖11 說明地球為一橢圓球體。

12 看圖12 13 說明經、緯線為人為發展出來的地理網線及其構成的基準。

21 看圖13 說明經、緯線度的劃分及其構成的基準。

31 由時差問題切入, 看照片11 12 建立時區的劃分與應用的概念,看圖 14;以及國       

   際換日線的辨別, 看圖15

32 看圖16 以方位角法建立方位的認識與應用。

(二)地圖

11 說明地圖的使用乃是生活中必備的工具。

12 說明地圖的內容所指涉的範圍, 及其與投影的關係, 看圖17

21 看圖19110120 說明主題地圖與普通地圖的差異及應用。

2-2 看圖1-111-121-131-141-15 及照片1-4 了解依據不同的方法、材料、形態等, 可以呈現出地圖不同風貌與運用。

3-1 看圖1-17 說明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及算法。

3-2 看圖1-18 了解地圖符號在地圖上所扮演的語言角色。

3-3 看圖1-121-181-191-20 及照片1-31-4 運用不同類型的地圖判讀地表的地貌地物, 以了解地圖在現今生活及專業領域上使用的廣泛性。

3-4 看圖1-21 以量測距離為例, 說明運用地圖測量我們所需要的數據資料。此外尚有方向、坡度、面積的量測。

(三)地理資料的獲取

11 說明如何獲取客觀與準確的地理資料。

12 說明一手資料與二手資料的差異, 俾便資料的蒐集與應用。

21 了解地理實察在地理研究中的意義與重要性。

22 具備地理實察前、進行中、實察後的工作事項應有的認知。

23 看課文補充(照片11), 說明實察所需的基本裝備。

24 建立實察過程中安全的認知。

31 說明現今社會科學運用問卷與訪談的普遍性。

32 說明問卷質與量的研究之差別與特色。

33 利用課文中的表11 問卷調查範例, 說明問卷實施在資料蒐集、類型、說明、對象、題目、預試等設計與過程中應有的觀念。

34 說明訪談的功能以及實施過程中所應注意的事項。

(四)地理資訊的處理

11 說明計量方法在處理龐大地理空間訊息資料上的功能。

12 知道地理學上常用到的幾種主要計量方法。

13 參照表12 舉例說明計量方法的應用。

21 說明統計圖表將地理資料化繁為簡的功能。

22 了解統計表的形態。

23 看圖1221231241251-261-271-281-29 說明不同形態的統計圖, 其表現在不同特徵的地理訊息上之對應關係和效用。

3-1 看課文補充圖1-7 說明GIS 的建構, 其空間資料、屬性資料的內容。

3-2 說明GIS 的緣起和發展。

3-3 由遙測技術、航空攝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網際網路等的應用, 闡述GIS與世界潮流和生活應用的緊密程度。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地圖概說           

2

1小時

第二節 地理資訊概說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學年度 1.2學期(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二章 地形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ㄧ、地形概說

   1.構造要素: 包括岩層種類(岩性)、岩層排列、岩層變位的認識。

   2.營力要素: 包括內營力、外營力、地外營力的認識。

   3.時間要素: 時間的長短對於地形發育而言,呈現出不同的意義。

二、風化與崩壞地形

1.風化作用: 在空氣、水、溫度、壓力和生物等交互影響下的作用之中包括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

2.風化地形: 由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同時進行而成。

3.崩壞作用: 風化物質因受重力影響沿坡下滑的作用。

4.崩壞地形: 常見者如潛移、土石緩滑、土石流、山崩等。

三、河流地形

1.河流的作用: 包括侵蝕作用、搬運和堆積作用的認識。

2.河流的地形: 各種常見的河蝕地形和河積地形的認識。

3.曲流和搶水: 該兩種地形作用的認識。

四、海岸地形

1.海水的作用: 認識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對海岸的影響。

2.海岸的類型: 依岩岸和沙岸、沉水和離水的不同認識海岸。

3.海岸的地形: 各種常見的海蝕地形和海積地形的認識。

4.珊瑚礁地形: 該地形形成的認識。

五、石灰岩、火山地形

1.石灰岩的溶蝕作用: 認識溶蝕作用對石灰岩的影響。

2.石灰岩地形: 包括常見的石灰岩地表地形和洞穴地形的認識。

3.火山作用: 認識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對地形的作用。

4.火山地形: 依火山裂口形狀、地點、岩漿黏滯度等認識火山。

六、冰河、風成地形

1.冰河的形成: 受重力作用及所處位置範圍,形成大陸和山谷冰河。

2.冰河地形: 包括常見的冰蝕地形和冰積地形的認識。

3.風力作用: 認識機械性風化對於風成地形的影響。

4.風成地形: 包括常見的風蝕地形和風積地形的認識。

七、人地關係:不同角色的扮演, 如農夫、探險家、工程師等三百六十行, 說明人們對地形環境所產生的視覺行為。

八、以臺灣為例

1.由山地闡述地形與人類的活動關係。

2.由丘陵、臺地闡述地形與人類的活動關係。

3.由平原、盆地闡述地形與人類的活動關係。

4.由海岸闡述地形與人類的活動關係。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地形概說

11 看課文補充, 由臺灣地形分區, 認識高原、臺地、山岳、盆地、平原的分類。

12 看圖21 22 23 24 25 及照片2122 了解構造要素中, 岩層的種類(岩性)、排列、變位, 在地形要素中所扮演的角色。

21 看圖26 及照片23 了解內營力, 外營力, 地外營力, 在地形要素中所扮演的角色。

31 了解時間在地形形成中所代表的意義及角色。

(二)風化與崩壞地形

11 看照片2425 說明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的差異, 及其風化作用的特徵。

21 看照片26 27 28 29 210 了解主要常見的風化地形,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31 說明崩壞作用發生的機制與條件。

4−1 看照2−11 2−12 2−13 2−14 2−15 及圖2−7 了解主要常見的崩壞地形如潛移、土石緩滑、土石流、山崩等,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三)河流地形

1−1 看照片2−16 說明河流的侵蝕作用, 包含加深、加長、加寬的作用特徵。

1−2 說明河流搬運和堆積作用的條件。

2−1 看照片2−16 2−17 2−18 2−19 2−20 說明河蝕及河積地形形成的條件。

3−1 看圖2−92−10 說明曲流地形的形態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3−2 看照片2−21 說明搶水地形的形態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四)海岸地形

1−1 看圖2−13 了解海水藉由波浪、海流、潮汐所進行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2−1 看照片2−22 2−23 說明沙岸和岩岸的差別。

2−2 看照片2−24 2−25 2−26 2−27 說明沉水和離水海岸的特徵及形成原因。

3−1 看照片2−29 2−30 2−31 2−32 及圖2−14 認識幾種常見的海蝕地形。

3−2 看照片2−32 2−33 2−34 認識幾種常見的海積地形。

4−1 看照片2−36 2−37 2−38 認識珊瑚礁地形的類型及其形成的條件。

(五)石灰岩、火山地形

1−1 說明何謂溶蝕作用。

2−1 看圖2−15 及照片2−39 2−40 說明主要常見的石灰岩地表地形,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2−2 看照片2−41 2−42 說明主要常見的石灰岩洞穴地形,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3−1 說明何謂火山作用及其背景原因。

4−1 看圖2−16 及照片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說明在不同的條件下, 所形成的各式各樣的火山地形。

(六)冰河、風成地形

1−1 看圖2−17 2−18 認識冰河形成的過程, 條件, 及其前後的差異。

1−2 看照片2−51 2−52 依地形、地點和位置, 認識大陸冰河和山谷冰河。

2−1 看照片2−53 2−54 2−55 2−56 認識主要常見的冰蝕地形,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2−2 看圖2−19 及照片2−572−58,認識主要常見的冰積地形,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3−1 看圖2−20 說明風力作用的條件及其特徵。

4−1 看照片2−59 2−60 2−61 2−62 2−8 認識主要常見的風蝕地形,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4−2 看圖2−22 2−23 2−24 及照片2−63 2−64 認識主要常見的風積地形, 及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七)人地關係

1−1 解釋何謂人地關係, 以及其重要性。

1−2 由個人的視覺行為, 說明人對環境所投射的行為。

(八)以臺灣為例

1−1 由臺灣山地的區位條件, 說明人們如何利用及對待這片土地。

2−1 由臺灣丘陵、臺地的區位條件, 說明人們如何利用及對待這片土地。

3−1 由臺灣平原、盆地的區位條件, 說明人們如何利用及對待這片土地。

4−1 由臺灣海岸的區位條件, 說明人們如何利用及對待這片土地。

5−1 由環境承載力的認識, 說明人們應如何對待土地。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地形類型

2

1小時

第二節 地形與人類活動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 學期(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三章 氣候與水文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ㄧ、氣候特徵

   1.氣候因子:包括緯度、海陸分布與盛行風方向、地形、洋流、植物等。

   2.氣候分類: 依不同指標予以分門別類, 例如柯本氣候分類即以氣溫和降水為基礎並參照植被 

     分布。

   3.氣候要素:影響氣候的要素如氣溫、氣壓、風、降水、溼度、雲量、日照等。

二、水文特徵

   1.水循環、水平衡、水資源: 蒸發、凝結、降水三個為水循環的基本步驟; 水的收入與支出多      

     寡的平衡, 影響區域水的剩水與缺水的狀況; 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 但人為因素卻讓水資源 

     的使用發生危機。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 各水體的特徵和性質,如海洋的鹽度、潮汐、洋流等; 河流的   

坡度、寬度、流量、負荷量等; 湖泊的鹽度; 地下水、泉、井的分布等。

三、以臺灣四季為例

   1.春季: 東北季風、太平洋高壓、春雨、梅雨等因素的影響。

   2.夏季: 西南氣流、太平洋高壓、熱雷雨、颱風等因素的影響。

   3.秋季: 東北季風、西南氣流、太平洋高壓、颱風等因素的影響。

   4.冬季: 東北季風、蒙古或西伯利亞冷高壓等因素的影響。

四、以臺灣水文為例

   1.位於不同地方的人們,與當地水文的關係呈現其特有的活動內容。

   2.靠海的人們, 如潮汐、洋流等與人們的關係。

   3.山地、缺水的地區, 興建發電廠、水庫等的利用。

   4.地下水豐沛地區, 用以灌溉、民生、工業、養殖漁業等的關係。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氣候特徵

11 看圖31 32 說明緯度高低對於各類氣候的形成的影響。

12 看圖33 34 35 說明海陸性質的差異, 其對於風形成的作用。

13 看圖36 以臺灣為例解釋坡向和高度影響降雨的分布。

14 看圖37 了解不同性質的洋流對於氣候的影響。

21 看圖37 了解一般常見的氣候分類, 並以柯本氣候分類說明亦可依不同的類型作為氣候分類的依據。

31 看圖38 說明等溫線的觀念, 及氣溫在不同條件下, 形成各類氣候中所扮演的角色。

32 看圖310 311 312 313 說明等壓線的觀念, 及其與風的關係, 並在不同的條件下所呈現出來的特色, 如自轉偏向力的影響。

33 看圖34 35 3−14 3−15 建立全球風系的概念, 以及各種地方風系形成的條件和原因。

3−4 看圖3−16 說明在不同條件下所形成的各類降雨形態, 如對流雨、氣旋雨、地形雨等; 以及說明降雨的特性, 如雨量多寡、季節分布、降雨強度、雨量變率等。

(二)水文特徵

1−1 看圖3−17 說明水循環的基本過程並建立概念。

1−2 看圖3−18 3−19 3−20 說明水平衡的基本形態, 及時空差異所造成的區域水平衡分布狀態。

1−3 看圖3−21 3−22 說明水資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

2−1 說明海洋的鹽度、潮汐、洋流等的特徵及影響, 並看圖3−23 3−24 了解潮汐的生成及全球洋流的流向。

2−2 說明河流的坡度、寬度、流量、負荷量等的特徵及影響, 並看表3−1 說明臺灣河川的特性。

2−3 說明湖泊鹽度分界, 並看圖3−25 及照片3−1 舉例說明湖泊形成的其中原因。

2−4 看圖3−26 3−27 說明地下水、泉、井的分布等的特徵及影響。

()以臺灣四季為例

1−1 說明地球不同氣候帶的基本特徵。

1−2 臺灣春季的氣候因子, 說明其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2−1 看圖3−28 臺灣夏季的氣候因子, 說明其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3−1 臺灣秋季的氣候因子, 說明其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4−1 臺灣冬季的氣候因子, 說明其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以臺灣水文為例

1−1 以臺灣水文的區位條件, 說明其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2−1 看照片3−23−3 及圖3−29,以臺灣海岸地帶,說明海域水文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3−1 看圖3−30 及照片3−6 以臺灣陸地, 說明在山地、缺水地區人們如何克服及運用河川及湖泊。

4−1 看照片3−43−5 及圖3−31 以臺灣的地下水, 說明其與人們活動的關係。

5−1 看圖3−32 說明臺灣水資源的窘境。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地圖概說           

2

1小時

第二節 地理資訊概說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 學期  (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四章 土壤與生物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ㄧ、成土因素與作用

  1.成土因素: 包括母岩、氣候、生物、地形、人為、時間等的交互作用。

  2.成土作用: 包括增添、淋溶、洗出、洗入等的作用。

二、土壤組成與剖面

  1.土壤組成: 由固態、液態、氣態所組成的成分內容。

  2.土壤剖面: 依組成物質、顆粒大小、沃度等, 可分成有機質層、表土層、底土層、被岩層、底 

    岩層等。

三、土壤分類與分布

  1.土壤分類: 可由不同的分類標準, 如堆積位置、顆粒粗細、酸鹼度、成熟度等了解其分類。

  2.土壤分布: 依氣候影響和植物生長, 說明其與各類土壤分布的關係。

四、動植物分布與環境因素

  1.理化因素: 即日光、溫度、水、風、地形、土壤等。

  2.生物因素: 即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生態關係。

五、動物分布概況:動物本身的行動能力及對氣候的適應, 並以臺灣為例。

六、植物分布概況:植物受氣候的影響明顯呈現出其分布的差異,並以臺灣為例。

七、動植物與土壤的關係:土壤對於動、植物的重要性及其互動。

八、人類扮演的角色

1.人類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2.人類對生活所需的資源的應用。

3.人類對於環境保育的措施。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成土因素與作用

11 看圖41 說明母岩、氣候、生物、地形、人為、時間等因素彼此之間的關係。

12 說明母岩、氣候、生物、地形、人為、時間所扮演的角色, 並透過圖42 43 的示意, 點出其重要性。

21 說明成土作用中,增添、淋溶、洗出、洗入等作用,在不同的位置上的作用過程。

(二)土壤組成與剖面

11 看圖44 45 說明固態、液態、氣態分別是由哪些內容所組成, 及其比例的影響。

12 看圖46 了解一般發育完全的土壤期剖面的特徵及內容。

(三)土壤分類與分布

11 說明不同的分類標準, 了解土壤在堆積位置、顆粒粗細、酸鹼度、成熟度等的分類情形, 並以圖47 的示意, 說明其特色。

21 看圖48,了解土壤一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況,及其與氣候、植物生長的關係,並以照片41 說明一些代表性土壤的特色。

(四)動植物分布與環境因素

11 說明日光、溫度、水、風、地形、土壤等理化因素, 對動植物分布的影響。

12 看圖49 410 411 412 及照片42 4−3 4−4 了解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的影響。

2−1 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在生物因素中, 各執所司的扮演各自的角色。

2−2 說明外來物種對於原生物種生存空間和分布的影響, 並看照片4−5 4−6 4−74−8 4−9 4−10 認識一些代表性的外來物種。

2−3 介紹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並以臺灣為例。

(五)動物分布概況

1−1 說明動物分布與動物行動的能力及氣候的影響之間的關係,並看照片4−114−124−13 4−14 4−15 舉例說明。

1−2 以臺灣動物的生物多樣性特徵為例, 並看照片4−16 4−17 4−18 舉例說明。

(六)植物分布概況

1−1 說明植物分布與氣候的影響之間的關係, 並看照片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舉例說明。

1−2 並以臺灣植物的生物多樣性特徵為例。

(七)動植物與土壤的關係

1−1  藉由生態的關係, 說明土壤對於動植物的重要性與關聯性。

(八)人類扮演的角色

1−1 藉由生活的舉例, 說明人類在複雜的生態中的重要性與依賴性。

2−1 說明人類的活動, 如農業活動, 工業污染, 及各類的土地利用等, 對於土壤所造成的衝擊影響。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土壤化育與類型      第二節 動植物分布

2

1小時

第三節 土壤與生物間之交互作用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 學期 (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五章 資源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一、資源的意義:一種為人類所賦予正面利用價值的意義。

二、資源的種類

1.可更新資源: 一般包含直接、間接的太陽能和地熱能源等。

2.不可更新資源: 一般包含化石燃料、金屬礦等。

3.其他: 如地景等觀光遊憩資源。

三、可更新資源的運用

1.物理性資源: 即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地熱等的運用。

2.生物性資源: 即綠色革命、森林、畜牧、海洋等的運用。

四、不可更新資源的運用:資源回收的倡導、替代資源的開發、核能的審慎運用等。

五、自然資源的保育及永續發展:包含保育、永續發展的概念及相關做法, 如里約宣言、廿一世紀議程、京都協議書等人類重要的宣示及做法。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資源的意義

11 說明資源即是人們賦予某一東西相當主觀、實用、功能價值的意義, 如石油在時代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資源的種類

11 看圖51 說明資源的分類情形。

12 說明可更新資源的意義和分類, 如直接太陽能係直接利用太陽能; 間接太陽能即地球物理作用的風力、水力、潮汐等, 和生物性的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地球內部岩漿所產生之地熱能。

13 說明不可更新資源的意義和分類, 如化石性能源, 石油、天然氣、煤等; 和各類的金屬礦物等。

14 說明觀光遊憩性資源的意義和分類。

(一)可更新資源的運用

11 看照片51 52 53 54 55 說明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地熱等物理性資源, 現今的運用情況及日後開發利用的重要性。

12 看圖52 及照片56 57 說明綠色革命對於人類的貢獻與重要性, 並敘及產生的負面影響。

13 看圖53 及照片58 說明森林的重要性以及人類對森林的過度開發。

14 看照片59 510 5−11 說明人類因應不同的環境, 對於畜牧的運用。

1−5 看圖5−4 5−5 5−6 及照片5−12 5−13 說明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

(二)不可更新資源的運用

1−1 看圖5−7 5−8 5−9 說明資源回收的種類及重要性。

1−2 說明替代能源的種類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1−3 看圖5−10 及照片5−14 說明核能的用途及其安全性難題。

(三)自然資源的保育及永續發展

1−1 說明保育的觀念並強調人地倫理的重要性。

1−2 說明永續發展的觀念及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1−3 介紹里約宣言、廿一世紀議程、京都協議書等近來人類重要的宣示與做法, 及身為地球村一分子所應有的責任。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資源的類型           

2

1小時

第二節 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