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園地 / 教學單元活動設計(6-11)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學期 (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六章 災害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一、自然災害的種類:常見的自然災害, 如洪水、颱風(颶風)、地震、龍捲風、雷擊、沙塵暴、暴風雪、熱浪、焚風、寒害、火山爆發、海嘯、山崩、土石流、乾旱、蝗災、自然火災、紅潮、病蟲害等。

二、常見的環境問題:主要的環境問題, 如臭氧層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生物滅絕、森林濫伐、土地沙漠化、水土保持、化學物質以及其他各種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輻射污染等。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自然災害的種類

11 說明自然災害的定義, 並以圖61 舉例說明。

12 介紹常見自然災害的種類。

13 看圖62 及照片61 62 63 64 65 說明地震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災害, 並以臺灣的地震為例。

14 看圖63 64 65 66 67 說明颱風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災害,並以臺灣的颱風為例。

15 看照片66 以臺灣的乾旱為例說明乾旱發生的條件和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災害。

16 看照片6768696−10,說明不同的自然災害往往是前後因果關係所形成,如颱風、豪雨、洪水、山崩和土石流之間的前後關係。

1−7 看照片6−11 說明臺灣其他常見的自然災害, 如焚風、寒流等所造成的災害。

二、常見的環境問題

1−1 說明人為災害的嚴重性。

1−2 看圖6−8 6−9 說明臭氧層破壞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1−3 說明酸雨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1−4 看照片6−12 說明溫室效應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1−5 說明生物滅絕所造成的影響。

1−6 看照片6−13 說明森林因濫伐而消失所造成的影響。

1−7 看圖6−10 說明土地沙漠化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1−8 說明水土保持破壞發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1−9 說明有毒化學物質產生的條件、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1−10 看照片6−14 及圖6−116−12,說明其他各類污染所造成的影響,並以臺灣為例。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自然災害           

2

1小時

第二節 人為災害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學期 (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七章 人口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一、  世界各種族的分布

1.依生理特徵:民族分布與特徵(黃種、白種及黑種人)。

2.依語言劃分: 世界的語言種類日益減少。

3.依宗教劃分: 基督教、伊斯蘭教及佛教等。

二、世界的民族問題

1.種族優越論: 造成種族迫害。

2.語言、宗教差異: 導致特定地區的民族衝突。

三、臺灣族群分布與特色

1.臺灣的原住民: 十二族原住民及平埔族的分布。

2.漢人唐山過臺灣:中國東南沿海生計問題而移民及其(閩南、客家人)分布。

四、人口結構的意義

1.人口結構的劃分方式: 生物、文化及經濟三大類。

2.性別結構與性別比例: 男女比例(性別比); 性別比例差異過大造成社會負面影響。

3.年齡結構與撫養比: 年齡分組(兒童、壯年、老年);扶養比過高使壯年人口負擔太重。

4.人口金字塔: 結構依據年齡及性別分組; 由富士山型至吊鐘型至紡錘型演變。

五、人口成長

1.人口成長的原因: 自然增加及社會增加。

2.自然增減的原因: 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3.社會增減的原因: 移出(推力)及移入(拉力)。

4.世界人口成長: 世界人口持續成長, 及區域差異。

六、人口爆炸與糧食、環境問題

1.開發中國家人口爆炸: 糧食不足同時造成環境問題。

2.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法: 教育與節育。

七、臺灣所面臨的人口問題

1.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家庭及經濟環境轉變使生育率降低; 造成人口老化及未來勞動力不足。

2.移民與外籍婚姻: 臺灣外籍婚姻日益普遍; 部分外籍配偶及子女需輔導調適。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世界各種族的分布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世界人類由非洲分化而來。

1−2 看照片7−1 說明世界三種人種的外觀特徵。

1−3 看圖7−1 說明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位置。

2−1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世界語言可作為劃分民族依據並逐漸同化。

3−1 說明世界主要宗教類別及分布。

(二)世界的民族問題

1−1 參考名詞解釋12 解釋何謂種族優越論, 並說明其影響。

2−1 看圖7−2 及參考課文補充12 以加拿大、愛爾蘭為例, 說明民族的衝突可能是

因為語言、宗教等因素所引發。

(三)臺灣族群分布與特色

1−1 說明臺灣最早的移民為六千年前開始遷徙到臺灣的原住民, 而後經歷時代演變有山地族與平埔族的區別。

1−2 看圖7−3 7−4 及參考課文補充, 說明十二族原住民及平埔族的分布狀況。

2−1 解釋明末清初漢人唐山過臺灣的原因。

2−2 說明漢人遷徙至臺灣後各類移民的分布狀況。

(四)人口結構的意義

1−1 看圖7−5 說明人口結構可劃分三大類、九次類。

1−2 說明人口結構會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

2−1 說明性別比的計算方式。

2−2 以歐洲及臺灣早期為例, 說明性別比的差異極其影響。

2−3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性別現況及可能的影響。

3−1 說明年齡分組及扶養比計算方式。

4−1 看圖7−6 解釋人口金字塔的結構。

4−2 看圖7−7 說明人口金字塔的類型。

4−3 看圖7−7 說明人口金字塔的轉型。

(五)人口成長

1−1 看圖7−8 說明一地人口成長和出生、死亡、移出及移入有關。

2−1 說明自然增加率的計算方式。

2−2 看表7−1 及名詞解釋1 說明各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差異的原因。

2−3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近年來生育率降低的原因。

3−1 看圖7−9 及名詞解釋2 解釋人口社會增加的「推拉理論」。

4−1 看圖7−10 及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世界人口成長概況及人口成長的貧富區域差異。

(六)人口爆炸與糧食、環境問題

1−1 看照片7−2 及課文補充1 說明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帶來的環境與糧食問題。

2−1 說明未來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法。

(七)臺灣所面臨的人口問題

1−1 看圖7−11 及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少子化的現況與未來可能情況。

1−2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臺灣人口老化的原因與影響。

2−1 看圖7−12 及課文補充3 說明臺灣外籍婚姻的背景、現況與可能問題。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種族的分布與現況     第二節 人口的結構與成長  

2

1小時

第三節 人口問題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學期 (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八章 農業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一、  世界農業型態及分布

1.自給性農業: 採集、游牧、游耕及集約農業。

2.非自給性農業: 酪農業、地中海式農業、商業性穀物農業、混和農業、熱帶栽培業。

二、臺灣農業類型及分布

  1.糧食作物: 稻米分布區域與精緻農業的發展。

  2.經濟作物: 甘蔗、蔬菜、水果及丘陵農業的分布與影響。

三、一般性農業問題

  1.基因改造作物: 定義及負面隱憂。

  2.熱帶栽培業: 導致生態破壞。

  3.特定區域: 糧食不足問題。

四、臺灣面臨農業問題

  1.農民生計: 加入WTO 的問題。

  2.水土保持: 土壤流失問題。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世界農業類型及分布

1−1 看圖8−1、課文補充及名詞解釋, 說明採集、游牧、游耕的分布及農業型態。

1−2 看照片8−1 及課文補充, 說明傳統集約農業分布區及耕作方式。

2−1 看照片8−2 及課文補充, 說明酪農業的特色與分布。

2−2 看照片8−3 及課文補充, 說明地中海農業區的分布與耕作方式。

2−3 看照片8−4 及課文補充, 說明商業性穀物農業的特徵與分布區域。

2−4 參考課文補充, 說明混合農業的特色與分布。

2−5 看照片8−5 及課文補充, 說明熱帶栽培業的種植特徵與分布區。

(二)臺灣農業作物及分布

1−1 看照片8−6 及課本補充1 說明臺灣稻米分布區以及精緻稻米的發展。

2−1 看照片8−7 及課本補充2 說明臺灣甘蔗分布區以及台糖的發展。

2−2 參考課本補充3 臺灣各式蔬菜的種植與特色。

2−3 參考課本補充4 說明臺灣各式水果的分布與特產。

2−4 看照片8−8 說明臺灣丘陵區茶葉與檳榔產業發展與影響。

(一)一般性農業問題

1−1 參考名詞解釋及課文補充1 說明基因作物可能的潛在問題。

2−1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熱帶栽培業所導致的雨林破壞與影響。

3−1 參考課文補充3 說明現今世界某些地區還存在糧食不足的原因。

(二)臺灣面臨農業問題

1−1 參考名詞解釋及課文補充12 說明臺灣加入WTO 之後對農業產生的衝擊以及

因應之道。

2−1 看照片8−10 及課文補充34,說明臺灣坡地農業開發以及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農業生產的區位特性  

2

1小時

第二節 農業發展與問題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學期(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九章 交通與觀光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ㄧ、交通工具的演進

  1.交通工具的演進: 隨著動力與科技的進步而改變。

  2.交通進步的影響: 縮短航程時間; 促進文化交流。

二、臺灣交通運輸的發展

  1.明鄭與清領時期的交通運輸發展:明鄭及清領前期陸上交通不便; 清領後期交通建設。

  2.日據時期交通運輸發展: 縱貫鐵路及山線; 臺一線;高雄港。

  3.光復後交通運輸發展: 十大建設; 公路、航空與海運的發展。

  4.未來的展望: 捷運與高鐵。

三、區域交通問題

  1.已開發國家的都會區: 塞車問題。

  2.開發中國家: 交通建設不足; 交通工具也較落後。

四、臺灣的交通問題

  1.都市交通問題:車輛密度高導致塞車及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2.偏遠地區交通問題: 仍存在交通資源不足的問題。

  3.環境生態問題: 交通建設引起環保爭議。

五、資訊傳播的演進

  1.訊息傳播方式隨時代演進而有所不同。

  2.資訊傳播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六、資訊傳播的特性

  1.資訊傳播具即時性。

  2.資訊傳播具無阻隔性。

  3.資訊傳播具互動性。

七、觀光的發展

  1.觀光產業優點: 促進經濟發展。

  2.觀光產業缺點: 生態與傳統文化破壞。

八、觀光的類型

  1.依觀光所在地: 國內觀光及國外觀光。

  2.觀光資源類型: 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

九、臺灣的觀光資源與類型

  1.臺灣觀光資源優勢:豐富多樣自然、人文景觀及活動。

  2.目前成長最快的觀光產業: 民宿業。

  3.自然資源型: 自然景觀、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天文星象。

  4.人文資源型: 宗教風俗、文化古蹟、少數民族、主要地標等。

  5.目前發展缺點: 未整體規畫。未來可朝向生態旅遊發展。

十、觀光旅遊行程的規畫:觀光旅遊考量因素: 時間、預算、交通、天候及成員的健康狀況。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交通工具的演進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隨著動力的創新, 發展出各種不同交通工具。

12 看圖91 及課文補充2,說明交通工具的進步縮短地球間的距離,促進彼此交流。

(二)臺灣交通運輸的發展

11 參考課文補充12,說明臺灣在明鄭與清初時期(同治十三年以前)的交通狀況。

12 參考課文補充3 說明清領後期臺灣交通發展。

21 看照片91, 92 及課文補充4 說明日據時期日本在臺灣的鐵公路與海港建設。

31 參考課文補充5 說明臺灣光復之初的交通發展。

32 看照片93 及課文補充6 說明臺灣目前主要海、陸、空交通建設。

41 看圖93, 94 及課文補充7 說明臺北市與高雄市的捷運建設。

42 參考課文補充8 說明臺灣高鐵的建設與影響。

(三)區域交通問題

11 看圖95 及課文補充1 說明已開發國家都市存在的塞車問題與解決之道。

21 看圖96 及課文補充2 說明開發中國家交通建設不足; 部分交通工具老舊引發

意外。

(四)臺灣的交通問題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都會區車輛太多以致發生塞車及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21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臺灣偏遠村落交通不便的狀況及原因。

31 看照片94 及課文補充3 說明臺灣交通建設與環保衝突的情況。

(五)資訊傳播的演進

11 看圖9−7 及課文補充1,說明人類通訊方式由人力等方式進步至現今的網際網路。

2−1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現代通訊科技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

(六)資訊傳播的特性

1−1 看照片9−5 及課文補充1 說明現代社會通訊的即時性, 及對全球商業的影響。

2−1 參考播報台, 說明現代通訊的無阻隔性及衍生的新行業。

3−1 看照片9−6 及課文補充23 說明網際網路的互動性, 及其所形成的風潮。

(七)觀光的發展

1−1 參考名詞解釋及課文補充, 說明觀光產業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及就業機會。

2−1 說明觀光業可能導致生態破壞及傳統文化的改變。

(八)觀光的類型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觀光旅遊依所在地可分為國內觀光及國外觀光。

1−2 參考課文補充2 觀光旅遊依時間劃分又可分為短途旅遊及長途旅遊。

2−1 看照片9−7 及課文補充3 說明觀光資源依類型可分為自然資源型以及人文資源型。

(九)臺灣的觀光資源與類型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具有優美的地形及動植物景觀; 豐富多元的人文景觀及活動。

2−1 看照片9−8 說明目前臺灣成長最快的觀光旅遊產業為民宿業。

3−1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臺灣自然觀光資源有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天文星象等觀光資源。

4−1 看照片9−9 及課文補充2 說明臺灣人文觀光資源有宗教風俗、文化古蹟、少數民族、主要地標、娛樂設施、風味佳餚、生態保護、逛街購物、產業文化、運動活動等。

5−1 說明臺灣觀光發展在整體規畫及行銷仍有待加強。

5−2 看照片9−10 及課文補充3 說明臺灣的觀光產業未來可朝生態旅遊發展。

(十)觀光旅遊行程的規畫

1−1 參考課文補充, 說明規畫自助旅遊應考慮時間的長短、經費預算多寡、交通便利與否、天候狀況以及旅遊成員的健康狀況等因素。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交通運輸的發展      第二節 交通問題

2

1小時

第三節 資訊傳播的特性      第四節 觀光的發展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學期  (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十章 聚落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一、  聚落的分類

1.都市鄉聚落劃分依據: 聚落人口數與產業類型。

2.國家經濟發展與都市人口集中程度的關係。

二、鄉村聚落類型

1.鄉村聚落機能分類: 農村、牧村、漁村與山村。

2.鄉村聚落分布型態分類: 集村與散村。

三、都市聚落類型

1.都市機能分類: 工業都市、商業都市、政治都市、交通都市、宗教都市、旅遊都市。

2.都市機能區類型: 商業區、住宅區、住商混合區、公共行政區、其他。

四、鄉村聚落家屋類型:聚落的家屋類型: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家屋類型。

五、城鄉關係:城市提供就業、商業、醫療等服務;鄉村提供城市休憩、農產等服務。

六、臺灣都市的發展與城鄉問題

1.臺灣聚落都市化: 人口集中西部都市, 形成三大都會區。

2.臺灣近年出現郊區化: 都市往周邊郊區擴張。

3.人口集中城市問題: 鄉村人口外流。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聚落的分類

11 參考名詞解釋1 說明城鄉聚落劃分的依據為人口數與產業類型。

21 參考名詞解釋2 解釋在一般情況下國家經濟發展程度愈高, 人口集中都市情況愈明顯。

(二)鄉村聚落類型

11 說明聚落機能的意義是聚落內主要(具代表性)的產業活動。

12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農村的特性與分布地區。

13 參考課文補充2 說明牧村的特性與分布地區。

14 看照片102 及課文補充3 說明漁村的特性與分布地區。

15 看照片103 及課文補充4 說明山村的特性與分布地區。

21 看照片104 及課文補充5 說明集村的特性以及臺灣集村的分布區域。

22 看照片104 及課文補充6 說明散村的特性以及臺灣散村的分布區域。

(三)都市聚落類型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都市機能是指城市在一個地區或國家所處的主要地位。

12 舉例說明礦產都市的特性。

13 舉例說明工業都市的特性。

14 舉例說明商業都市的特性。

15 看照片105 舉例說明政治都市的特性。

16 舉例說明宗教都市的特性。

17 看照片106 舉例說明旅遊都市的特性。

2−1 看圖10−1 說明都市機能區意指都市內土地利用分區及分區目地。

(四)鄉村聚落家屋類型

1−1 舉雪屋、高架屋為例, 說明世界上比較獨特的家屋類型及其背景環境。

1−2 看照片10−7, 10−8 及參考名詞解釋, 舉蒙古包、圓樓與蜑民為例, 說明比較獨特的家屋類型及其背景環境。

1−3 舉三合院與原住民家屋為例, 說明臺灣傳統漢族與原住民家屋類型。

(五)城鄉關係

1−1 看圖10−3 及課文補充,說明都市提供鄉村就業、教育、醫療、金融及行政等服務。

1−2 看圖10−3 及課文補充, 說明鄉村提供都市觀光休憩和農產品等服務。

(六)臺灣都市的發展與城鄉問題

1−1 看圖10−4 及課文補充1,說明臺灣都市化人口集中西部都市,形成三大都會區的過程。

2−1 參考, 說明臺灣都市人口往郊區周邊移動的過程。

3−1 看圖10−5 及課文補充2 說明人口集中城市導致鄉村人口外流以及衰微。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聚落類型           

2

1小時

第二節 城鄉關係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國立水里商工 107  學年度 1.2學期( 地理 )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表      

 

單元名稱

第十一章 經濟

設計性質

V (1)一般教學 □(2)補救教學

    (3)增廣教學 (4)補充教材

授課對象

職二 餐三

授課時間

依學期表列時間

授課教師

周業登

對象人數

 

敎材來源

東大版

授課地點

各班教室

教學重點

一、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與跨國企業

1.現代經濟體系的演進: 歐洲商業城市興起發展至今。

2.今日各區域的經濟特色: 歐美、中南美洲、非洲、臺灣等地經濟發展各具特色。

3.跨國企業的發展特徵: 資金、人員、製造、行銷的全球化。

二、臺灣光復後的經濟發展與特性

1.民國40 年代: 經濟從飄搖中振作。

2.民國50 年代: 發展輕工業與中小企業。

3.民國60 年代: 推動重大建設, 經濟開始轉型。

4.未來的發展與挑戰: 目前有產業外移情況; 面對產業升級壓力與韓國競爭。

三、第一級產業的特色

1.第一級產業意義: 直接由自然界獲取資源之產業。

2.第一級產業種類: 農、林、漁、牧、礦業。

四、第二級產業的特色

1.第二級產業意義: 對原始自然資源進行加工的產業。

2.工業的區位因素: 土地、原料、勞工、政府、市場、動力、運輸、技術等八項。

3.臺灣的工業區: 綜合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專業化工業區及科學園區四種。

五、第三級產業的特色

1.第三級產業意義: 提供服務或勞務的產業。

2.商業種類:批發業及零售業(實體商店;非實體商店)。

3.服務業種類:金融服務業、工商服務業、個人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公共服務業及交通運輸業等六種。

六、世界的環境問題

1.自然資源消耗: 能源、物產資源及水資源的消耗。

2.自然環境污染: 空氣、水、垃圾及土壤污染。

3.溫室效應問題: 全球暖化導致災害。

4.熱帶雨林破壞: 熱帶地區雨林的開發破壞。

5.臭氧層的破洞: 臭氧層破洞導致紫外線災害。

七、臺灣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

1.山區土地超限利用:山坡地的農業、觀光業超限利用。

2.地層下陷災害: 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災害。

3.垃圾污染問題: 垃圾過量引發處理問題。

八、國際貿易的產生

1.國際貿易產生原因: 自然資源分配不均。

2.國際貿易產生目的: 獲得最大利潤。

九、國際貿易發展的特徵

1.國際貿易發展特徵: 專業化。

2.國際貿易發展特徵: 單一化。

十、臺灣國際貿易的發展與現況

1.貿易收支改變: 民國60 年後臺灣對外貿易入超轉為出超。

2.貿易產品結構改變:由紡織品等產業轉型為電子資訊產品。

3.未來貿易的挑戰: 韓國等國家的競爭及加入WTO 的挑戰。

學生學習條件分析

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地理非以升學為目的,課堂講解多與時事及生活經驗作結合,以勾起學生的興趣,希望進而能將地理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1.教師:講授、實作講解、討論

   2.學生:課堂討論、實作練習、分組作業、課堂報告及發表

教學資源

1.黑板、粉筆       2.筆記型電腦    3.Power Point軟體   4.單槍投影機  

5.掛圖    6.視聽教室  7.DVDVCD

教學進行

單元內容

(一)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與跨國企業

11 參考課文補充, 說明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是由商業城市興起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

21 看照片111 說明今日歐、美、日仍在世界經濟具有主導作用; 中南美洲與非洲

經濟發展的難處; 臺灣等四小龍經濟發展至今仍有不錯表現。

31 看圖112 說明跨國企業的特徵在於全球生產及銷售。

32 說明跨國企業有時也會因應當地風土民情而有所調適。

(二)臺灣光復後的經濟發展與特性

11 看照片112 及課文補充12 說明民國40 年代臺灣經歷經濟的飄搖及振作。

21 看照片114 及課文補充3 說明民國50 年代臺灣發展輕工業並鼓勵民間中小企業的投入。

31 看照片115 及課文補充4 說明民國60 年代以後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及科學工業園區, 始有今日成就。

41 參考課文補充5 說明臺灣近年來因投資環境改變而有產業外移的情況。

42 看照片116 及課文補充6 說明臺灣未來必須面對產業升級的壓力與韓國的競

爭。

(三)第一級產業的特色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第一級產業是由自然界獲取資源的產業。

21 說明農業可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22 看照片117 及課文補充2,說明林業的開發與森林有關,林種依緯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23 看照片118 及課文補充3 說明漁業資源有日漸耗竭情況; 臺灣漁業條件佳, 依距海遠近可分為四種。

24 看照片11−9 及課文補充4 說明畜牧業的動物有牛、羊、豬、雞等類別, 用途也不同; 臺灣養豬業有沒落趨勢。

2−5 看照片11−10 及課文補充5 說明礦業可分為金屬礦、非金屬礦以及能源資源三種。

(四)第二級產業的特色

1−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第二級產業是對原始自然資源進行加工的產業。

2−1 看圖11−4 及課文補充2,說明影響工業設廠區位因素有土地、原料、勞工、政府、市場、動力、運輸、技術等項因素。

3−1 看照片11−11, 11−12, 11−13 及課文補充3 說明臺灣工業區的種類可分為綜合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專業化工業區及科學園區四種。

(五)第三級產業的特色

1−1 說明商業主要是提供服務或勞務的產業。

2−1 參考課文補充1 說明批發業是提供工業產品至零售業銷售。

2−2 看照片11−14 及課文補充2 說明零售業是將工業產品直接售予消費者, 而零售商店也可分為實體商店及非實體商店。

3−1 看照片11−15 及課文補充3 說明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工商服務業、個人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公共服務業及交通運輸業等六種類型。

(六)世界的環境問題

1−1 看照片11−16 及課文補充1 說明對資源的過度使用導致自然資源消耗, 包括能源、物產資源及水資源的消耗。

2−1 參考課文補充2,說明工業生產過程處理不當導致自然環境污染,產生空氣、水、垃圾及土壤污染的問題。

3−1 看圖11−6 及名詞解釋12;課文補充3,說明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問題, 引發全球暖化危機。

4−1 看照片11−17 及課文補充4 說明熱帶土地開發與砍伐導致熱帶雨林破壞, 引發雨林生態危機。

5−1 看圖11−7 及課文補充5,說明氟氯碳化物的使用導致臭氧層的破洞,引發紫外線的傷害。

(七)臺灣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

1−1 看照片11−18 及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山坡地農業、觀光業的超限利用導致水土保持等問題。

2−1 看照片11−19 及課文補充2 說明臺灣因超抽地下水導致部分沿海平原發生地層下陷災害。

3−1 看照片11−20 及課文補充3 說明臺灣地小人稠, 垃圾過量, 導致垃圾處理的環境問題。(八)國際貿易的產生

1−1 看圖11−8 說明國際貿易是由於自然資源分配不均產生交換。

2−1 說明各國家貿易的目的在於獲得最大利潤。

(九)國際貿易發展的特徵

1−1 說明貿易活動會促成生產專業化。

2−1 看照片11−21 說明貿易產品有時也會趨向單一化以降低生產成本。

(十)臺灣國際貿易的發展與現況

1−1 參考課文補充1 及表11−2,說明臺灣自民國60 年開始貿易由入超逐漸轉為出超。

2−1 看照片11−22 及課文補充1 說明臺灣外銷產品逐漸由紡織等產品轉向電子資訊產品。

3−1 看照片11−23 及課文補充2 說明臺灣對外貿易與韓國等國家激烈競爭, 必須更努力拓展外銷市場。

時間分配

節次

時間

教學重點

1

1小時

第一節 各區域的經濟特性    第二節 各級產業的經濟特色

2

1小時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  第四節 國際貿易

教學評量

上課態度、討論發言、上台練習、主動、作業書寫及繳交

      

 

跳至網頁頂部